特别关注
基于“以美育人”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
张耀文;白虹;唐朝晖;1-4
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浅析
蒋薇;洪华杰;苏绍璟;5-8
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运行忧思与优化
徐毅;刘楠;李枚阳;牛腾;9-12
图书馆服务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——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为例
刘强;张红;13-16
专题研讨
化工新工科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
张锦秋;马玉林;王家钧;黄玉东;17-20
面向武器系统教学的军队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思考
高兴勇;徐敬青;向凯全;许艳丽;21-24
“社会统计学”课程建设心得
楼笛晴;25-28
医科院校构建“大思政”格局路径探析
付伟斌;王丽芳;29-32
基于双主体理论的高质量“导学关系”探究
邓炜;马杰;33-36
论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
彭忠信;彭锴;37-40
构建“四位一体”机制 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
庞爱玲;41-44
基于网络的高校音乐自主学习策略探究
张洁敏;45-48
基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讨
关晓;49-52
职业教育学位体系:国际比较与模式优化
黄丽阳;53-56
教改创新
新工科背景下“化工热力学”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
冯莉莉;贺飞;杨飘萍;57-60
核心通识教育中探究式小班教学改革探析
王晓川;邓英;61-64
“互联网+”视域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研究
吴海琳;赵芮;65-68
教育评价改革下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机制探究
苏晓晋;郑真真;吴琰嘉;69-72
高师地质地貌课程与高中地理衔接的教改研究
王媛媛;董湘坤;王权;73-76
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教学改革路径
宋文正;77-80
“互联网+”化工安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
朱飞昊;左云飞;付婷婷;81-84
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探究
刘雷;王新晓;85-88
探索与实践
基于Think-Pair-Share模式的无人机应用类课程探索
马兆伟;吴立珍;王菖;89-92
矿业类学科“选矿概论”课程改革与探索
代文治;93-96
高等工程热力学近代进展的教学实践与探索
李期斌;李逍霄;吴闯;97-100
基于多元化教学思路的“工程图学”课程教学与实践
吕秋娟;李艳娇;何美莹;101-104
围绕理解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——以“航海气象保障”课程为例
田华;傅吉尧;李保平;105-108
“线上+线下”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——以“国际贸易实务”为例
彭明明;聂鹏;李玲玲;109-112
车辆工程专业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
袁新;113-116
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——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
聂辉;卿芸;117-120
教法研究
现代仪器分析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设置探索
葛佳;陈玉汝;121-124
MTB模式下角色互换互动式教学在肿瘤专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
秦保东;焦晓栋;臧远胜;125-128
混合模式与全网络模式在“计算物理基础”中的运用
杨觉明;张岩文;张建军;129-132
人工智能背景下多媒体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
姚恒;133-136
基于CDIO模式的国家一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——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
郝学军;胡文举;徐鹏;段之殷;王刚;137-140
云班课在“麻醉学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徐琳;万昊;雷恩骏;李倩倩;141-144
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”教学案例库建设
周婷婷;张培荣;145-148
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——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
郭丹;149-152
“卡脖子”困境下新工科教育中的原创思维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索
马成龙;武美萍;王全龙;153-156
学生教育
新工科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模式探究
杨东梅;张越;王兴梅;157-160
兵器类研究生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与实践
王崇;袁梦琦;陈鹏万;161-164
大学生合理“增负”人才质量培养体系的构建
尹爱国;沈风飞;徐波;165-168
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达成途径
任卓明;翁同峰;佘莉;169-172
新文科背景下舞蹈专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路径
宋宁;173-176
提升高职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
魏俊领;曹国振;177-180
学习动机调整策略对高职生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
刘滨;王辰辰;时长胜;赵蓉;181-184
递进式“岗课赛证”融通分层育人实践
刘海;185-188
上一篇:《教育教学论坛》23年7月28期目录
下一篇:《教育教学论坛》23年7月30期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