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《教育教学论坛》杂志网站!
0311-85820679
首页 > 行业新闻

李白的《立冬》,竟是冒牌诗?

发布时间:2023-11-10 15:30:59 浏览量:0 作者:创始人
2023年11月8日,立冬。
在当天的微博等网络平台上,各式各样的立冬海报宣传图占据着各大官方账号的首页。这些海报上不乏古诗词文案。其中,《立冬》一诗出现频率颇高:“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”
看起来,这首诗描绘的情境确实契合立冬。各大官方账号在转发诗句文案的同时,也不忘加上诗人的鼎鼎大名:李白。或许是因为这些缘故,近几年来,每逢立冬日,这首诗总能在一众诗词中“脱颖而出”,成为立冬节气宣传的常客。
然而,早在2016年,有微博网友便发布帖子,揭示《立冬》这首诗并非李白所写,而是伪作。2018年11月7日,该网友发布微博写道:“连续三年辟谣,也经不住官方大V如此彪悍……成为‘李白《立冬》’假诗的最有力官方传播者。”直至2023年立冬,该网友发布帖子时,依然会带上“立冬李白伪诗”的辟谣词条。
2018年,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在接受《扬子晚报》采访时,也称《立冬》一诗是伪作。

实际上,该李白伪诗并非孤例。2020年,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在接受《南方人物周刊》采访时,便曾举例,唐诗中最有名的伪诗是传为杜牧所作的《清明》,他认为,此诗并非出自杜牧,而是写于宋代。在采访中,他还引用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的统计结果,称清编《全唐诗》虽收诗49403首,但里面的伪诗很多。

图片

2023年8月,北京,李白人形机器人亮相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。(视觉中国/图)
那么,《立冬》一诗究竟来源于哪里?这类伪诗又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?
“它就突然出现了,这是非常可疑的”
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古诗词爱好者,许容与早在四五年前就一直在关注伪诗现象,而她注意到《立冬》这首诗的时间实际上还要更早。不过那时候,因为早已对李白多伪诗的情况习以为常,她也没有想过要专门去考证它。直至2022年,不少读者粉丝询问她一些伪诗的相关问题,她才专门写了篇考证文章。
在她看来,要查证一首诗是否为伪作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察这首诗的流传过程——它最早出现在哪本书里?流传过程中有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?今天看到的文字,是最初的面貌吗?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。“古人的作品能流传,它一定是有一个载体的。”许容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现有的古籍数据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许容与先是在《全唐诗》以及现存的各种李白诗集里去搜索《立冬》一诗,都没有结果。她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现代出版物的数据库,她发现,一些比较严谨的书籍,会附上诗句来源,其中有的书籍便提到,《立冬》这首诗出自《唐诗画谱》。
《唐诗画谱》是明代万历年间由黄凤池编辑刊行的诗、书、画合一的版画图谱。在《唐诗画谱》里,所谓《立冬》一诗,实际上诗名为《冬景》,第三句诗的内容也略有不同。《冬景》版本为“醉看梅花月白”,《立冬》版则为“醉看墨花月白”——许容与觉得,后者表面上看起来虽然也很雅致,但细究“墨花月白”的意象,会发现解释不通。
而在《唐诗画谱》里,除了《冬景》,还有《春景》《夏景》《秋景》,这四首六言诗均伪托在李白名下。经过更细致地研究,许容与发现,《夏景》里存在押韵押错的现象,而《秋景》则存在典故“穿越”的情况,即诗中所用典故比李白在世时还要晚几十年,这便从侧面证明这些诗并非李白所作。
“(而且)这首诗从李白生活的唐朝,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,中间没有任何载体或者记载,没有出现过这首诗的身影。然后在《唐诗画谱》里面,它就突然出现了,这是非常可疑的。”许容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,郁贤皓也提过,李白诗集在明朝以前有过不少刻本,宋时宋敏求已务求其尽,其编成的《李太白文集》收录有998首李白诗,此后流传下来的诸多选集和刻本,没有一本收录有六言诗。1908年,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发现唐人写本,其中唐人选唐诗收录多首李白诗,无一首是六言诗。过了八百多年,突然出现那么多首六言诗,很有可能是书商为了卖书造假。
“《唐诗画谱》里其实很多作品都是伪作,包括杜牧等很多知名唐代诗人的伪作,可能是(书商)请一些人做的,其实是为了赚钱,因为那些诗人知名度高、流量高。(这个书商)就有点像今天的枪手。”许容与说。
她介绍,明朝商业经济相对发达一点,刻书业也很发达,刻书印刷是当时伪作的一个重灾区。“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(伪作)都是那个时候那些书商为了谋利,为了蹭流量而造出来的,(那些名人)是大IP。”许容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“古人一直喜欢伪托别人写东西”
陈尚君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介绍,目前大众可以见到的大约一千首李白的诗歌,最主要的来源是李白本人的文集、唐宋时期的各种诗文选本以及各种史书、笔记、诗话、类书、方志等。“有的诗100%是李白的,有的诗只有1%的可能性是李白的,李白名下的伪诗至少就有几十首,而且情况各自不同。”他说。
他举了一首李白名下的《傀儡诗》为例:“刻木牵丝作老翁,鸡皮鹤发与真同。须臾弄罢浑无事,还似人生一梦中。”在《全唐诗》中,这首诗同时出现在李白、唐玄宗和梁锽三人名下,其中,梁锽名下的这首诗题目为“咏木老人”。现在普遍认为,他才是这首诗的作者。这首诗确实是唐诗,但不是李白所写。
而除了李白,如苏轼、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名下同样存在不少伪作。80后的林杉也是古诗词爱好者,在这一领域进行创作大概已有十年。自2022年起,他陆续对网络上流传比较广的三十篇伪诗进行考证,其中便包括辛弃疾这种著名词人的作品。
在林杉看来,伪作在文学史上是有一个基础的:“古人一直喜欢伪托别人写东西,原因各种各样,有些是不想自己留名,还有一些是有自己的想法,但是在当时不敢说,所以假托古人来写。至于伪诗,像伪造李白,可能就是为了求名了——虽然自己没出名,但是被别人误以为真是李白的作品,心里也会很爽。还有像明朝这种故意伪造(来赚钱)的情况也是有的。”
至于伪造的手段,许容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,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东拼西凑,比如将对联的句子拆开,再与其他句子拼凑成诗。还有一种就是直接伪造,比如某人可能想刻一本李白的伪作书,那么他可能会直接找秀才创作,伪托在李白名下。
这两者也是导致许多伪作出现的较为典型的手段。至于一些张冠李戴的情况,比如抄写时看错诗人名,写错之后一直流传下来;或者在某些电影里实际上是由编剧创作的诗句,在传播过程中却被误认为真是由某位诗人所作,也有可能导致伪作出现。
对于不太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,要进行伪作的识别和考证,其实很困难。“普通读者基本上是辨别不出来的,除非你还有一点格律知识,但是古人编的,你有格律知识也没用,因为古人都是会写诗的,所以他想伪造的话就很容易。”林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不过,他觉得,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,能向学生普及一些格律方面的知识,比如平仄不能互押之类的,也会有一些帮助,至少对一些“特别离谱”的伪作,大部分人就是能够辨别出来。
许容与也认为,要辨别伪作很困难,“其实伪作能够流行,最大的原因还是传播链路上(存在问题)。影响力非常大的人,专业的鉴别能力未必那么过关;但是像我们这种能够去鉴别一些东西,写一些科普文章的人,又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”
但她觉得,有质疑精神还是很重要的,至少有可能离真相更进一步。“我觉得主要是有一个质疑的意识:觉得它有点不对劲,就去查一下它。你在网上搜,可能就会搜到一些人的质疑,你就可以接近真相。主要还是得有这种‘多问一句,多想一下’的意识。”许容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(应受访者要求,林杉为笔名)
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荃新
责编 刘悠翔
Baidu
map